寓教于“益”,虎娃贺春荟萃文艺新风采

发布日期:2022年02月21日

2022年虎年到来之际,在国家“双减”、“双增”的重大改革部署背景下,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新华网、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卡酷少儿频道共同主办《虎娃虎妞贺新春·2022艺教工程少儿公益春晚》,搭建青少年儿童的文化艺术交流平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虎娃虎妞贺新春·2022艺教工程少儿公益春晚》以传统晚会类综艺节目形式展示了丰富精彩的内容,呈现一场少儿文化艺术荟萃的新春盛宴。围绕“公益、温暖、童趣”的主题,晚会立足时代、呼应时事、关切实际,展现了焕然新生中国年,同时突出了公益属性,号召全国少年儿童形成积极向善、人人公益的理念。


公益活动始于少年,在文艺活动中能够有效培养青少年儿童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便利互相学习交融,增强青少年儿童的民族凝聚力,推动祖国的团结与建设进程。



立足时代:传承民族国粹升维红色主旋律


节目借助中国传统元素烘托节日的欢腾气氛,关注时代进程激励奋进的青春意志。整场节目由一曲原创的拜年序曲《过虎年》开场,传统红绸腰鼓借力青少年的动感热情,烘托出浓浓的节日喜庆气氛。

武术表演《少年当自强》用阳刚气势和武术精神的传承情节尽显中国功夫之美,昭告少年强则中国强。

民族艺术表演融合了民族与流行两大元素,传统与动漫花式跨界。卷轴大屏仿佛将人们置身于古代,创造出了意想不到、身临其境的视听效果,长笛、琵琶阮、唢呐、二胡、古琴等民族乐器演奏出神入化,拉丁、蒙古舞、街舞碰撞化学反应,充分展示了少年儿童的多才多艺和审美独立。如今传统文化复兴成为时代强音,国家民族的历史路径与未来征途同样值得思考。

舞蹈《温暖的家》和《战火中的童年》,以艺术的形式讲述延安保育院接收培养边区干部、军人的子女和革命烈士遗孤的温情故事,让孩子们了解历史、坚定理想信念,感悟现在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著名歌唱艺术家吴碧霞、王莉分别和女儿对经典红色歌曲《红梅赞》《天之大》再度演绎,传播时代之声,弘扬主旋律与正能量。


 

呼应时事:心系社会寻共鸣引共情递温暖


整场节目不但关注儿童的文娱体验,也同样注重人文领域的价值观发掘,心系社会关注时事热点紧跟时代步伐,提升自身的温暖感和人情味儿。

舞蹈《踏着山路去上学》通过展现苗寨姑娘在上学路上的欢快情景,表达了山区的孩子们对学校的向往和祖国的热爱,唱响乡村振兴的赞歌。

抗疫主题的诗朗诵《孩子,你看到了吗》更是集结了老一辈播音与表演艺术家同孩子们一起登台,通过老人和孩子两代人的不同的视角,展现了在全球流行新冠疫情这个宏大的背景下,老人的叮咛、孩子的懵懂,以及通过老人的阐释、孩子们看到了什么是同心协力战胜疫情,以及这场疫情带给孩子们的思考,在情感上将晚会的气氛推向高潮。

著名歌唱家阎维文与两个小朋友同台演绎脍炙人口的军歌《小白杨》,传递美好歌声,展现传承之美。

今年春节假期期间,第24届冬奥会及冬残奥会就要在首都北京和河北的张家口举行,精彩的冬奥获奖舞蹈《冬季狂想曲》,为每一个运动员喝彩加油。

通过关注时事热点,用反复打磨的作品带给观众文娱体验,用深刻的主题立意关照社会现实,用高瞻远瞩的主旨引领进步思潮,节目起到了对社会思想的导向作用和对文化艺术领域的引领作用。

 


关切实际:公益文艺破圈融合焕新葆童趣


整场节目以艺术为媒,点明社会问题并弘扬了公益的理念,更以文化育人,表达社会关切又积极负起社会责任的承担。目前我国公益事业的基础问题是爱心普及和公益习惯培养的问题。

针对于此,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深刻认识到中国公益土壤的培养、公益环境的改善,需要从娃娃抓起,该特别节目通过主打寓教于乐的主旋律,借助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渗透爱心与关怀的公益理念及少儿公益事业吸引受众关注引起社会重视,并进一步得到实践的可能。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经过对“双减”政策的重要性和落实的必要性的思考,史家教育集团革新里小学展出了原创小品《再见,小眼镜》,从孩子的视角表达对近视防控的心声。而小品的创作构想来源于中国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的“艺教工程”,作为该项目的发起人阚丽君女士希望借此节目发起号召,呼吁小朋友们、大朋友们一起做公益,每人捐出2块钱用于艺教工程素质教育的发展,从小树立公益习惯和互帮互助的品格。


 


扎根基层:为孩子们的艺术梦想搭建平台


大国形象不仅体现在雄厚的经济实力,也同样体现在文化形象和人文关怀。《虎娃虎妞贺新春·2022艺教工程少儿公益春晚》关注时下最新政策和热点话题事件,以颇具民族色彩的节目迎新贺岁,用凸显时代印记的内容传递爱国热情,融聚少成多的公益理念表达社会关切。相信在少儿公益润泽下的虎娃定将展现大国雄起之姿。晚会播出后,受到了各行各业的收看反馈,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撰文:冷凇、谷沛遥